第五十三章 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

第一节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的召开】德国既然要求停战,双方交涉多时的和平会议,最终选择于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城外的凡尔赛宫中召开。参加和会的有欧洲的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新兴的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以及英国的五大殖民地;有美洲的美国、巴西及南美其他的十一个共和国;有亚洲的中国、日本、暹罗和汉志(1);有非洲的利比里亚。总共三十二个国家。俄国、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战败国都不许参加。主持和会的其实只有英、法、美、意、日五大国,而五大国中又由法国的克里孟梭(Clemenceau)、美国的威尔逊和英国的劳合·乔治,即所谓的“三巨头”操控一切,因为他们所代表的国家在这次大战中出力最多。

【和议的经过】当时和会上一方面有威尔逊所提出的“十四点”原则,一方面又有战胜国过分的要求,所以发生了几次危机和冲突。4月有法国吞并萨尔河(Saar)流域、意大利占领阜姆港(Fiume)以及日本根据密约欲占有山东省的权利等问题,谈判几乎到了破裂的地步。经过四个月的磋商,和约草案才基本告成,其中条文有四百四十条之多。5月7日双方又在凡尔赛宫开会,正式的和约交由德国代表带回去考虑,限两星期之内签字,否则进兵相逼。

【德国领土的损失】依照和约规定,德国的损失最大。就领土论,德国除交还阿尔萨斯、洛林给法国外,还将德国东部割让给波兰。其他较小的领土,有的并入丹麦,有的由该地居民自决。但泽是波罗的海的要港,亦改为自由城。至于德国在非洲的领土,则由国际联盟委托英法两国代管。德国在太平洋上的领土,则委托澳大利亚和日本分管。

【解除德国的武装】协约国为了削弱德国的武力,规定德国陆军不得超过十万人,此后不得再实行征兵制。海军战舰以十二只为限,不得再使用潜艇。莱茵河东岸的炮台和黑尔戈兰岛(Heligoland)的炮台一律拆毁。德国不得购入或输出军器,军器的制造亦加以限制。莱茵河西岸的地方由协约国的军队占领,到和约的条件完全被履行时为止。

【德国经济上的损失】协约国在这场战争中所遭受的损失都由德国来赔偿。各国被炸毁的商船,除由德国交出现有的商船做补偿外,应该另造新船来补足。此外,德国要立即赔款两亿马克,其他应赔款项由国际赔偿委员会来研究决定。萨尔河流域的煤矿应该送给法国,以弥补它的特别损失。德国人当时以为这些苛刻的条件比亡国更令人难受,明显含有复仇的意味,而且和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不相符。赔款数目已经超出了德国全部的财富,即使被迫签字,亦无力履行。况且这次战争的责任并非全在德国,所以要求修改,但是终被驳回,德国不得已于6月28日在协约国的威逼之下,正式签字。协约国也和奥匈帝国、保加利亚以及土耳其诸国分别签订了和约,性质上大致与德国的和约相同。

【欧洲地图的变色】自巴黎和约告成以后,欧洲地图的颜色为之大变。德国领土大为缩小。奥匈帝国除分裂为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三国外,亦将部分领土割让给北方的波兰和南方的南斯拉夫王国。南斯拉夫王国就是之前的塞尔维亚,此时得到了蒙特尼格罗和奥匈帝国的南境。波兰北边的俄国境内亦新成立了四个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就是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意大利的领土向亚得里亚海的东北方向扩充,希腊也向爱琴海上扩展。至于土耳其帝国,只剩下欧洲方面的君士坦丁堡和亚洲方面的小亚细亚。其他亚洲方面的领土如叙利亚、巴勒斯坦、汉志和美索不达米亚等,都被英法两国所占领,先后受到两国的统治而成为半独立的国家。非洲的埃及亦成为英国保护下的独立国。

第二节 国际联盟的组织和事业

【国际联盟公约】协约国与德国所签订和约的第一部分就是所谓的“国际联合会公约”。组织这个国际团体,原本是美国总统威尔逊“十四点”原则中的主张。当威尔逊的其他各种主张由于协约国实际利害的影响而不能贯彻时,协约国特意把这个联合会的公约放在巴黎和约前面来安慰他。当时人们怀疑这个团体不过是协约国执行和约的工具而已,实际上它却做出了许多有益于世界和平的事情。虽然有时它因为没有实权,无法执行其决议案,但是它的确能表达出世界的公意,为人类寻求和平合作的先声。

【国际联盟的成立】依照公约规定,凡完全自主的国家和殖民地,能诚意遵守公约的,都可以加入为其成员,只有德国和它的同盟国,以及正式政府还未确立的俄国和墨西哥除外。国际联盟的总部设于瑞士的日内瓦,设有一个议事会和一个理事会。议事会中所有成员都有一表决权。理事会中除英、美、法、意、日五大强国各派一人为常任理事外,其他由议事会选出任何四国的代表为理事,总共九人。两会的会期均是确定的。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一切重要的议案必须全体一致,方可通过。此外也设有秘书厅,处理日常事务。

【弭兵的政策】公约对于弭兵的政策亦有相应的规定。凡战争和影响世界和平的行为,均被当作关系到全体联盟的事件,联盟需要及时处理。成员国如果有引起战争的争执,应提交联盟理事会或议事会加以调查或公断。公断之后,不得宣战。如果提请调查,则理事会或议事会须于六个月内派人调查,形成报告和解决的意见。如果报告和意见经当事国以外的全体成员国同意,则当事国不得再行宣战;如果全体成员国不同意,则当事国在报告提出后三个月内不得宣战。

【对侵略的制裁】倘若某成员国不遵守此公约而任意宣战,则联盟将此种行为视作对联盟全体成员国的宣战。全体成员国应立即和其断绝一切商业和财政上的联系,并禁止相互间的来往。此外,联盟成员国之间约定互相尊重且维持各成员国领土的完整和政治的独立,以防外来的侵略。

【委托管理制】公约中又规定,凡是从前德国、土耳其等同盟国的领土,因为民族弱小,尚未开化而不能自主的,应由国际联盟负监护的责任。国际联盟可以委托所谓的“先进国”去代为管理,以谋求各地的安宁和发展,这就是“委托管理制”。凡接受委托的“先进国”均有明确的责任,每年须将管理情况向联盟报告一次。因此德国在非洲的领土和土耳其在亚洲的领土均由英法两国代为管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领土则由日本和澳大利亚两国代为管理。

【国际劳工局的成立】公约中规定在国际联盟的监督之下,应该成立国际劳工局,以谋求全世界劳工生活状况和工作状况的改善。因为联盟深知,实业界靠工资为生的劳工阶层在体格上、道德上和知识上的进步,其实是国际上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因此国际联盟常常派专家到各国去调查劳工的状况、出版专门书籍和分设机关,以谋求改进。

【国际法院的成立】国际联盟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国际法院的成立。国际法院的条例在1920年的议事会上通过,次年由各成员国批准后施行,当时加入的国家有二十八个,1922年1月在荷兰的海牙第一次开庭。法院设法官十五人,规定由道德高尚、精通法律的法学家来担任。其名单先由从前设立在海牙的公断法院中的各国代表拟定,再由联盟理事会及议事会在其中选举出来。联盟成员国在公断法院中没有代表的,可由该国政府组织委员会来决定。法官任期九年,可以连任。法院设于海牙,每年自6月15日起开庭一次,到审完案件为止。

【国际法院的管辖范围】凡当事国所提出的案件和条约上特别规定的事件均由国际法院管辖。各国对于国际法院的管辖接受与否悉听尊便;不过一旦在附加条件上签字,则下列各项争端应绝对服从于国际法院:(一)条约的解释;(二)国际法上的问题;(三)违反国际条例的事件;(四)违反国际条例后赔偿的性质和范围。

【国际法院与公断法院的比较】设立国际法院来解决争端,开始于1899年和1907年的海牙和平会议,因此有了公断法院的成立。不过当时各国为了表示独立,提案与否有绝对的自由。因此公断法院虽然在海牙的和平宫中设有机关,但是除法官由与会各国选任,以备随时参与审案外,组织极为散漫。此次新设立的国际法院虽然声称和原来的公断法院并行不悖,但有两处很不同的地方:(一)公断法院重在调停,故以事实为主,不免有所迁就;至于国际法院,则重在法律,其判决和意见都以法理为根据。(二)公断法院的法官常常更换,故其工作缺乏连续性;而国际法院的法官则专任法院的事务,长期工作。

【国际联盟正式成立】国际联盟依据巴黎和约而成立,乃于1920年11月在日内瓦正式召开会议,当时与会的国家已有四十二个之多,此后常有增加。理事会和议事会也能按期召开,同时成立各种委员会来研究特别问题或编制专门报告。对于解决成员国之间的领土争执、救济各国灾区的人民、帮助濒临破产的国家处理财政,都有不错的成绩。不过自从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三省的问题发生以来,联盟虽然能依约加以调查,而且能够通过调查团正义的主张,但最终因为日本恃强不服,不敢对日本依约制裁,日本反而以退出联盟作为不服的表示,国际联盟的声势至此乃一落千丈。

第三节 赔偿问题

【对德和约执行的困难】自从巴黎和会结束、国际联盟成立以来,国际上最困难的问题,莫过于德国赔偿的履行和各国军备的裁减。我们在叙述这两个问题之前,不能不先述一下对德和约的执行困难,到如今还是欧洲国际上的一个大烦恼。原来对德和约的苛刻条件,大多是法国的主张,最初其他各国就不太同意。和约被批准之后,英国就于1921年放弃了没收德国私人财产的权利。荷兰政府亦根据政治犯不便引渡的原则,不肯把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交出来受审。协约国军队进占莱茵河右岸时,亦有许多困难,因为协约国军队多达七万余人,居屋和费用难以承担。此外,关于解除德国武装的问题更加困难。德国人以为国内常有革命的危机,不能没有军队去平乱,同时其他各国皆可自卫,唯独德国手无寸铁,在道德上亦有欠公允,所以他们要求军备平等,增应同增,减应同减。

【第一次赔款的争执】上述种种问题虽然困难,但都不像赔款问题那么难以解决。巴黎和会除议定德国应立即支付的巨款外,协约国另设委员会来研究其他应赔的款项。当时英国想对德国采取宽大的态度,但是委员会的实权始终在法国的手中。本来赔款的总数要在1921年5月确定,但是还没到5月,协约国与德国关于应该支付的巨款就发生了争执。1921年3月,协约国的军队进占德国的城市,并在莱茵河设立税关,征收德国出口商品的关税。

【委员会确定的赔款】到了4月底,委员会整理了各协约国的要求,正式确定德国应赔款项为十三亿两千万马克。德国声称如此巨大的赔款,绝对难以负担,协约国则以为此事已无讨论的余地,德国如果坚持反抗,那么它们只好进占德国实业最盛的鲁尔河流域了。德国不得已于5月11日接受赔款条件,不过德国因为预算不够,于是大发钞票,钞票的价值乃一落千丈。德国政府声明1921年到期的赔款无力照付了。

【占领鲁尔河流域】到了1922年,德国马克的价值更是大跌,12月时,一美元竟值六千八百多马克了,于是德国政府要求停付赔款两年。但因为法国对于停付问题所提的条件过苛,英国不肯同意,停付问题遂无结果。当时法国的总理庞加莱(Poincaré)以为这是由于德国不愿意支付赔款,并非由于不能支付,因此委员会宣布德国是“故意失约”,应该按照和约办理。法国和比利时的军队故于1923年1月进占鲁尔河流域。

【德国的抵制】德国以为这种举动,既然未得到英国的同意,显然非法,遂提出抗议。鲁尔河流域的德国官吏和人民亦坚持不合作主义以示抵制,德国工人因此被逐出境的达十四万余人。德国政府因为工人失业,不得已于8月令人民停止抵抗。法国虽然暂时获胜,但是赔偿问题始终没能得到丝毫的解决。此后马克越来越贬值,到11月时,一美元已经值四百四十六万马克了。德国的工商各业因此无不瓦解,法国也间接地大受其影响,法郎贬值严重。

【“道威斯计划”的产生】因此法国不得不稍变其高压的策略。1923年底,赔偿委员会聘请各国专家来研究德国的财政与经济,美国政府于是非正式地指派道威斯等加入委员会。结果于1924年产生了所谓的“道威斯计划”,主张德国在本年度应赔十亿马克,此后逐年增加,到第五年(1928年)应增加到二十五亿马克。此外,德国应借八亿马克的外债用来整理预算和币制;钞票的发行权应由政府转让给独立银行,以免滥发;同时协约国特派三名委员管理德国一部分的财政和实业来作为担保。

【接受“道威斯计划”】1924年夏,德国和协约国接受了“道威斯计划”,正式在伦敦签约。法国和比利时亦于8月同意于1925年撤出鲁尔河流域的军队。德国自1928年以后,每年的赔款额定为二十五亿马克。此次计划的优点有两个:(一)此后德国是否失约,不再由一国单独来决定;(二)获取赔款的责任改由协约国来承担。至于德国,虽然得以收回鲁尔河流域,而且在经济上得到了一条出路,愿意接受,但因为赔偿总额不确定,付款年限又很长,国内财政也受他人监督,故始终很不甘心。

【“杨格计划”的产生】到1929年,乃产生了第二个专家计划,就是所谓的“杨格计划”(Young Plan),因为这是美国专家杨格等研究出来的结果。按照这个计划的规定,德国每年的赔款应经由新设立的一个国际清算银行来办理。赔款总额定为二十五亿英镑,1930年应付十七亿马克,逐年递增到1965年为二十四亿多马克,此后逐年递减到1987年为八亿九千万马克,以铁路和国家收入作为担保。这个计划的优点是德国每年的赔款数目确定,国内财政不再受人监督;此外还规定协约国的军队应于1930年4月撤出德国。

【胡佛的停付主张】这个计划虽然得到了双方承认,但是德国不久又发生了困难。德国的财政因为币制动摇、预算不足,大为混乱。德国想和奥地利成立关税同盟,法国以收回短期信用借款作为抵制,而德国又无法借到长期外债来应付,一时德国的经济组织大有立刻瓦解的风险。世界各国无不震惊。美国总统胡佛想借巨款给德国的提议又因为法国的反对而中止。到了1931年7月,胡佛乃与英法诸国商定,各国外债和赔款一概停付一年,以资救济;不过其他无条件的赔款,仍须照付;停付的款项亦须计算利息于两年后分期支付。

【洛桑会议】到了1932年1月,德国政府又声明无力支付债务,于是各国决定在洛桑再召开一次赔偿会议,以便讨论停付期限是否延长以及赔偿问题的最后解决。6月召开会议,结果推翻了“杨格计划”,把德国的赔款总额减少到三十亿马克,三年后由德国政府发行公债,交由国际清算银行保存,以便分期付清。每年的额度虽然不很大,但是德国依然无力负担。同时规定此次协议须经各国批准方可生效,然而英、法、意、比四国间又相互约定,在四国对于美国所负的战争债务未经商妥之前,此次协议暂时不提请国会批准。因此洛桑会议的结果形成了欧洲债务国对美国的战线,想让美国担负此次会议成败的责任。美国则以为德国的赔款和其他各国的战争债务完全是两个问题,即使要减少或取消战争债务,也应该以欧洲各国裁减军备为主要条件。因此德国的赔偿问题闹了多年,反而牵涉到美国的战争债务问题,更因此牵涉到欧洲各国裁军的问题,真是复杂极了。所以美国建议于1933年6月在伦敦召开一次世界经济会议,讨论对于1929年以来的世界萧条局面,怎样用“关税休战”等方法来挽救它。但是在东亚局势紧张、各国自顾不暇之际,能否达到目的还是个问题。

第四节 裁减军备问题

【国际联盟公约对于裁减军备的规定】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上最困难的问题,除德国赔偿和后来牵涉到的美国战争债务一事外,要算各国军备的裁减最为严重,内容的复杂和屡次会议的无功,亦和赔偿的问题一样难以解决。原来国际联盟公约中曾声明:(第八条)所有成员国均承诺为了维持和平,必先将各种军备在不影响国家安全及执行国际义务的共同原则下,减少到最低限度。联盟理事会应根据各国的地理状况及环境,制定裁减军备的方案以备各国政府考虑和实行。此种方案至少每十年改订一次。各国政府接受此种方案后,若非理事会同意,不得有超越军备限制的举动。

【法、德两国见解的不同】法、德两国对于裁减军备的问题,最初就抱有不同的见解。法国以为要裁减各国的军备,必须满足“国家的安全”和“共同的行动”两个条件,才可谈及。德国的军备虽然已经裁减,但是战胜国原本就没有照样办理的义务。至于德国军备的裁减,目的原在于降低战胜国的风险,而且使得它们在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后,有酌量裁减的可能。德国的见解却不同,它以为战胜国就道理上来讲,反倒负有裁减军备的责任,而且和约中并没有德国和战胜国之间的军备要永远保持不平等的意思。就道德上和政治上来说,此种军备的不平等,亦着实有欠公允。同时美国希望裁减军备能够成功,这是因为美国不但觉得自身军费的负担过重,而且欧洲各国裁军之后,对于偿还美国战争债务的能力也可以增加。

【一般的见解】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当时人多以为军备的裁减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后来才知道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倘若战争还有发生的可能,那么军备就始终是必要的。我们要想停止战争,必须得有和平的办法,而且必须可以实行和平的办法。我们必须先使得战争不可能发生,才能使得军备不必要而加以裁减,这是世界大战以后对于裁减军备问题一种最有力的论点。因此所谓的国家安全,就成了历次裁军会议的焦点。

【国际联盟的裁军运动】国际联盟理事会于1920年5月为了实现公约中的规定,曾邀请技术专家组成一个顾问委员会,来研究军备问题。不过让各国参谋部的专家来讨论军备的裁减问题,根本上就是个笑话,所以毫无成果可言。当时联盟议事会也知道这种情形,于是决定另外组成一个临时混合委员会,请各国指派政治上、社会上和经济上都有地位的人员来参加。这个委员会成立于1921年,到1924年结束,亦没有什么成果。

【华盛顿会议的成果】在1921年和1922年间于美国华盛顿召开的会议中,军备限制问题才有了一定的成果。英、美两国的海军主力舰队同意平等,日本也接受了一定的限制,而法、意两国亦同意较低些的平等。因此英、美两国的海军竞争总算暂时终止。但是这次会议,除主力舰队受到限制外,其他裁减军备的问题仍然毫无结果,而且法、意两国的海军平等后来反而引发了许多纠纷。再加上这次会议中所采取的办法引起了法国的怀疑,也成为后来种种会议失败的一个原因。至于这次海军限制能够成功,是因为当时对于中国问题签订了九国公约来代替英日同盟,对于太平洋问题又签订了四国协约来确保各国的合作。因为有这种种政治上的谅解,才有了限制海军的可能。

【欧洲裁军的各种草案】1923年,英国的塞西尔(Cecil)提出了他的“互助草约”,规定凡在本约上签字的国家受到别国攻击时,其他签字国应加以援助。各国既然感觉到了安全,军备自然可以裁减了。法国本来主张国际联盟应该设有国际军队,所以对于这个草约很是赞成,但英国的态度却极为冷淡。1924年,国际联盟中的混合委员会又提出一个所谓的“日内瓦互助草约”,规定一切国际争端都付于公断;不付于公断的国家应当被视为侵略的国家,其他各国可以群起而攻之。这个草约似乎又进步了。战争既然被视作非法的,安全又有了相应的保证,裁减军备岂不是大有可能?但是因为英国的反对,最终没有什么结果。

【洛迦诺会议的成果】1925年10月,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诸国依照英国的主张在洛迦诺召开会议,来讨论安全的问题。结果一方面德、比、法、英、意五国签订了一种互保条约,这是英、比、意三国对于德、法两国不再互攻的一种担保,也是德、法两国不再对国界进行争执的证明;另一方面德国和波、捷两国分别签订了公断的条约,相约凡寻常外交上所不能解决的争端,应提交公断机关或国际法院来判定。欧洲和平至此总算更进了一步,而德国参加国际和平会议,这是世界大战后的第一次,所以当时人多以为这次会议是欧洲和平的先声。

【反战公约】美国因为不愿意参加国际联盟的会议,又因为在华盛顿会议上对于限制海军中巡洋舰等结果不太满意,所以于1928年发起了所谓的“白里安·凯洛格非战公约”(Briand Kellogg Anti-War Pact)。公约中虽然没有规定应该怎样制裁“侵略者”,但是道德的力量也是不弱的。而且英国既然签字加入了公约,英、美两国限制海军的问题或许就有了解决的希望。

【1932年的裁军会议】1930年又在伦敦召开了一次海军会议,由于法、意两国的海军平等问题而大起争论,所以会议最终没有什么结果。1931年意大利的代表在国际联盟议事会中提议军备竞赛停止一年,获得通过,各国此后暂停了一切军备的竞争。1932年2月,各国又在日内瓦召开了一次裁减军备的会议。一方面因为德国有英国和意大利的帮助,要求军备平等,绝对不肯让步;另一方面因为法国始终坚持巴黎和约不能任意修改,法国军备没有裁减的理由,所以会议最终也无结果。1933年英国和意大利想以军备平等的原则和德、法两国共同签订四国协约,也因为法国的反对而未能实现。

(1) 汉志是沙特阿拉伯王国的一部分。历史上曾属于埃及和奥斯曼帝国。1916年哈希姆家族的谢里夫·侯赛因建立汉志王国,1925年被内志王国吞并,1932年并入沙特阿拉伯王国。——编者注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