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世界大战的起源

第一节 欧洲各国的军备

【世界大战的规模】1914年8月,欧洲方面忽然发生了一场牵动世界的大战,参战的士兵数以百万计,参战的国家数以十计。军器的锐利和影响的远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当时人们对于这次大战的爆发固然在意料之中,但是爆发如此之骤却在意料之外。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的争雄,以及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冲突,早已引起了现代史上许多国际的战争,但是这样大规模的残杀和破坏,真是大部分和平主义者想不到的。这也可以看出人类文明的进步到如今还没有脱离野蛮争夺的状态。这场战争既然是世界史上空前的大战,我们就不得不略述它发生的原因和目的。

【德国的陆军】西欧各国自从普法战争以后,经历了四十余年的太平。不过在这期间,各国政府无不年用巨费以训练军队和准备军器,而德国实为当时军备竞赛的首领。德国自耶拿一战失败以来,深知旧式的常备军已不可恃,非全国皆兵不足以保证民族的生存,因此所有国民必须入伍,经过短期的训练,乃退伍而为后备兵。一旦战事发生,则士兵人数可以远远超过从前的常备军,这就是现代所谓征兵制的起源。五十年后,威廉一世在位时,普鲁士的征兵额和入伍年限无不增加,因此他于1870年以四十万大军统一了日耳曼各邦而建成了德意志帝国。

【征兵制的风行】普法战争以后,除英国外,欧洲各国莫不仿行德国的征兵制,实现全国皆兵的理想;同时设很多常任的军官,并年费巨款以购置日益改良的兵器。各国间军备竞赛的结果:一是各国陆军的扩大;二是因扩充军备导致人民负担的增加;三是军备既然都已充分,各国间遂成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形势。当世界大战爆发时,德法两国各有士兵四百万人以上,俄国有六七百万人,奥匈帝国有二百五十万人,只有英美两国因为实行志愿募兵制而兵额较少。

【英国的海军】由于英国是岛国,向来极为重视海军,以能敌得过两个最大的海军强国为准则。这是因为英国本来是一个殖民地版图最广的国家,如果没有实力,断难控制。而且国内人多地少,所以粮食不得不取自海外,实业要想发达也不得不维持海外的商业。因此英国的海上霸权一旦失去,不但它的殖民帝国有瓦解的危险,就是本国领土也有被人征服的可能了。

【德国的海军】德国对于英国殖民地的广大和商业的垄断本不甘心,很想分得一杯羹,而且打算用海军的力量去争取,因此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即位之后,就屡次声明,德国的前途全在海上。1897年之后,德国加快了海军的建设,引起了英国人的猜忌。其他各国亦纷纷加入竞争,扩充自己的海军。因此各国人民都不堪军备的负担,除陆军的军备外,又加上了海军。而且科学不断进步,军器日有发明,各国政府不得不支出巨金以作为推陈出新之用,弄得各国财政几乎无法维持了。

第二节 世界和平运动

【海牙和会召开的经过(1899年和1907年)】各国军备的负担日有增加,国际恶战的危机又迫在眉睫,于是一班和平主义者发起了防止战争的运动。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就是这种运动的首倡者。他于1898年号召世界各国政府的代表在荷兰的海牙开会,以便讨论怎样维持世界的和平和裁减各国的军备。因此才有了1899年和1907年的两次和会。

【会议的结果】海牙和会所提出限制军备的主张最终因德国等竭力反对,而没有结果。不过会议设立了一个长久的国际公断法院,约定凡是和“国家荣誉或存亡”无关的国际争执,都可以提请国际法院公断。国际上虽然有公断法院,但无法强迫各国必须提请公断;而且足以引起战争的原因又被“国家荣誉或存亡”的条件所限制,而不容其他国家考虑。所以国际公断法院虽然成立,实际上却收不到什么效果。第二次会议时,英国又提出限制军备的问题,德奥两国因为自觉实力还不够强,加以反对。结果只是对地雷的埋藏、未修建炮台的城市的轰炸和战时中立国的权利等,稍稍加以限制。但是如果参战国不遵守,国际上还是无法制裁。世界大战时德国将海上的商船任意炸沉,以及1932年时日本对于上海闸北的任意轰炸,就是明显的实例。

【国际公断条约的缔结】自第一次海牙和会以后,十年间世界各国所签订的公断条约已有一百三十多份,似乎国际和平颇有用公断方法来维持的趋势。而且自20世纪初以来,各种国际会议年有增加,似乎各国人士逐渐觉悟到各国之间其实有着密切的关系,理应互相合作。不过从1914年的世界大战和1931年后日本对于中国东三省和热河的侵略来看,有这种觉悟的不过是少数人而已。

第三节 国际的竞争

【国际竞争的起源】欧洲各国的竞争并不开始于19世纪。其实自16世纪初以来,因为东航新路的开通,美洲大陆被发现之后,葡、西、荷、法、英五国早已前仆后继,在东西两半球上争夺各地的资源和领土的霸权。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业革命以后,欧洲列强的帝国主义竞争因为工业发达、资本剩余,变得更加激烈起来。他们一方面占领亚、非、美各洲实业和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另一方面对于土耳其帝国虎视眈眈,希望一口吞下或分得一杯羹。这种明争暗斗差不多持续了五十年,终于在1914年算了一次总账,不过仍然没有算清。

【非洲北部的竞争(一)法和意】对非洲的探险和瓜分的过程,我们已经述过了。法国人既然占领了非洲北部濒临地中海的地方,当然要和意大利、英国和德国等先后发生冲突了。法国人于1830年征服了非洲北部的阿尔及利亚,并于1870年到1874年间用武力完全占领了,于是和两个土人所建的国家为邻了,即东方的突尼斯和西方的摩洛哥。到了1881年,法国又借口土人的侵扰,派兵征服了突尼斯。意大利久想吞并这块地方,竟然被法国捷足先登了,心有不甘,乃于1882年秘密加入德奥两国在1879年组成的联盟,成为世界上著名的“三国同盟”(Triple Alliance)。

【非洲北部的竞争(二)法和英】英法两国在埃及的竞争,我们已经述过。自从英国独得埃及财政的监督权后,法国怨念更深。当英国名将基钦纳(Kitchener)于1898年收复苏丹时,法国探险家马尔尚(Marchand)竟然在他未到苏丹的法绍达(Fashoda)以前,就在当地竖起了法国的国旗。当这个消息传到伦敦和巴黎两地时,英法两国的战争几乎一触即发。后来由于法国的让步,这个“事件”才得以解决。

【三国协约的起源(一)英法协约】不到四年的工夫,英法两国的感情忽然为之一变。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于1901年即位时,深感德国实业的发达未免有些咄咄逼人,于是向法国表达亲睦的意思。法国人也深感孤立无助的危险,极想博得英国人的欢心。结果英法两国于1904年签订了协约,解决了一直以来在非洲方面的争执问题。法国正式承认英国在埃及的利益,英国亦正式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权利。从此欧洲国际上除三国同盟外,又产生了一个所谓的协约同盟,成相互对峙的局面。

【三国协约的起源 (二)英俄协约】不久英国又向俄国示好。在1902年时英国曾忌惮俄国势力的南下,所以特意和远东的日本结盟。同时俄国的军队逐渐向中亚一带移动,差一点就要侵入印度驱逐英国人。英国为了对付德国,竟然于1907年和俄国签订协约,解决两国在西亚一带相持不下的问题。此后两国约定平分波斯,不再互相干涉。现代有名的“三国协约”(Triple Entente)竟然由于英国人的主动而成立。政体不同、观念各异,且在远东和近东问题上争斗不断的两个国家,竟然会携起手来,我们由此不但可以看出英国对付德国的决心,也可以感觉到现代国际上的一切纵横捭阖都以私利为目的,不以公理为标准。

【摩洛哥问题的紧张】英国与法国、俄国原是世仇,竟然能互相谅解,而对同种族的德国却因利害冲突而大加排斥,这当然是德国人难以忍受的。当时德国人就极力责备英国人,认为英国故意把德奥两国包围起来,想要置他们于死地。因此德国在1905年对英法两国处置摩洛哥的方法提出了极大的抗议,认为其忽略了德国在此地的利益。一时战争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很有一触即发之势。法国不得已答应在西班牙的阿尔赫西拉斯(Algeciras)召开一次国际会议共同讨论。讨论的结果是法国在摩洛哥拥有警察权,但必须确保摩洛哥的独立。1911年德国派一巡洋舰到摩洛哥的阿加迪尔(Agadir),要求此后法国对摩洛哥有任何举动都应事先征求德国的同意。两国又几乎发生了冲突。后来因为法国把一部分刚果河上的领土相让,德国才不再提起摩洛哥问题,而摩洛哥乃成为法国的殖民地。

【摩洛哥问题的影响】我们细细思索一下摩洛哥问题,就可以明白现代西方人所谓的种种“问题”,大多是各帝国主义国家瓜分弱小民族相持不下的争执。所以“阿加迪尔事件”不但引起了法国的恐慌,而且激起了英国的愤怒。英法两国都以为德国这种大胆的行为显然是一种公开的侮辱,不应该对它有丝毫的让步;同时德国以为法国反而因为“阿加迪尔事件”而得到了摩洛哥,这是政府外交的失败,以后非采取更强硬的手段不可。双方争持的结果就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在军备上的更大投入。

第四节 所谓的近东问题

【巴尔干半岛的纠纷】德国和协约国的冲突虽然于1911年暂时幸免,但这只是拖延了时日罢了,迟早会有爆发的一天。果然不久之后,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争雄竟然成了大战的导火索,结果俄国的罗曼诺夫和奥匈帝国的哈布斯堡两个皇族都终归覆灭了。

【土耳其帝国的瓦解】我们在前面已经述及,19世纪以来,欧洲其他各国怎样因异种异教的关系,一定要把土耳其帝国消灭;巴尔干半岛上的白种民族,例如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以及已和白种民族混合的保加利亚等国先后发生革命而独立。我们也述及俄国怎样借口保护巴尔干半岛上同种同教的民族,屡次想南下吞并土耳其,从而发生了克里米亚战争;英法两国怎样因自身利害关系,反而出来帮助土耳其,打败了俄国。我们又曾述及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怎样受俄国的鼓动而起来作乱,从而发生了第二次俄土战争;英奥两国怎样出来干涉,把巴尔干半岛问题提到柏林的国际会议上去解决,会议决定准许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蒙特尼格罗(1)独立,而保加利亚成为土耳其的纳贡国;奥匈帝国怎样在德国首相俾斯麦的帮助下,坐享其成地得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州。

【柏林会议的影响】当时各国对于柏林会议的决议都不太满意,俄国尤其失望,因此俾斯麦计划中的德俄奥三国同盟,就无法实现了,甚至俄奥两国的关系也越来越差。不久后(1885年)保加利亚又向南夺取东鲁米利亚(Eastern Rumelia)。1897年希腊亦妄想增加领土,冒险和土耳其发生战争,但终归失败了。当时土耳其帝国早已支离破碎,柏林会议只给它保留了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两块地方。土耳其对这些残余领土当然十分珍惜,不肯放手。但是柏林会议召开三十年后,巴尔干半岛上又发生了种种事端,经过六年的纠纷,最终引发了一场大战。

【土耳其的革命运动(1908年)】20世纪初,土耳其国内出现了一班政治改革家,叫作青年土耳其党。1908年他们看到了国家将亡,于是组成一个“统一进步委员会”向皇帝要求立宪,否则他们将组织军队向君士坦丁堡挺进。当时年老的皇帝哈米德无力抵抗,只得答应颁布宪法。于是国内进行选举,新国会乃于1908年12月以极隆重的典礼正式召开。这次不流血的革命,大大引起了欧洲各国的注意。它们一方面认为这班青年党人是年少气盛之流,办事急切,绝对成不了大事;另一方面又担心这班青年的改革运动成功,那么数百年来欧洲列强消灭土耳其的“努力”,岂不是要尽付东流了。

【土耳其新政府所受的打击】于是欧洲列强和巴尔干半岛诸国采取先发制人的办法,使得土耳其人内部的改革无法进行。保加利亚乘机宣布绝对独立,奥匈帝国也急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州正式吞并。这两州的人民本是斯拉夫人,塞尔维亚早想以同族人的资格得之而后甘,现在奥匈帝国先下手为强,把它们一口吞下,塞尔维亚对于奥匈帝国的怨恨可想而知。世界形势到此乃更加危急。当时俄国在日俄战争后,元气未复,所以不得不暂时隐忍,坐看奥匈帝国横行。

【意大利乘机侵略】当巴尔干半岛上的气氛日趋紧张时,意大利又于1911年借口非洲北部的黎波里的侨民受到了土耳其人的虐待,向土耳其宣战。当时欧洲各国的舆论无不指责意大利的手段过于高压,但意大利辩解称其行动无非是按照其他国家的成例办理而已——为了保护本国侨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内乱频仍、毫无组织的国家,理应进行吞并。1931年日本发表的关于侵略中国的借口,就是对这一套外交上的老文章的抄袭。土耳其当然不是意大利的对手,意大利军队逐渐占领了黎波里和罗德岛。土耳其的新政府既无抵抗的能力又无屈服的勇气,于是战事拖延了一年之久,直到1912年10月,因为巴尔干半岛上的战争一触即发的关系,土耳其才把的黎波里让给意大利,而保留了寒不可衣、饥不可食的“宗主权”。罗德岛亦归意大利所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爆发】当时希腊的名相维尼泽洛斯(Venizelos)秘密和保加利亚、塞尔维亚、蒙特尼格罗等国结盟,于1912年10月正式向土耳其宣战。土耳其因为兵力不足,连战连败。保加利亚攻陷了阿德里安堡(Adrianople),希腊也攻入了马其顿和色雷斯,而蒙特尼格罗和塞尔维亚则攻进了阿尔巴尼亚。

【奥匈帝国的干涉】奥匈帝国看到塞尔维亚将向西到达亚得里亚海,于是出来干涉,不许它占领都拉佐海港(Durazzo)。塞尔维亚不得已只好照办。各参战国暂时停战,在伦敦召开和会。欧洲各国竟然劝土耳其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和西面附近一小部分地方外的所有领土,土耳其政府当然无法接受,只得拼命抵抗下去。因此1913年1月,战争再起。土耳其终因寡不敌众,接连失利。5月双方在伦敦议和,土耳其把马其顿和克里特岛让给同盟诸国去瓜分。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后的分赃之战】同盟中的塞尔维亚、希腊和保加利亚三国,向来有互相猜忌之心。土耳其既然交出了两块领土,它们将怎样去平分呢?保加利亚首先反戈相向,对希腊和塞尔维亚宣战。1913年7月,三方苦战了一个月,甚至土耳其人和罗马尼亚人也乘机向保加利亚进攻。这次保加利亚与其他各国的混战,很像1914年德国与其他各国混战的小规模演习呢!

【布加勒斯特条约】保加利亚军事上不断失利,乃同意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Bucharest)开会,签订和约。结果土耳其帝国在欧洲的领土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和向西到达阿德里安堡一带,其余领土由希腊、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蒙特尼格罗四国瓜分。希腊得到萨洛尼卡(Salonika)要港、克里特岛和马其顿的一部分;保加利亚的领土到此南达爱琴海;塞尔维亚和蒙特尼格罗的领土到此各扩大一倍;至于阿尔巴尼亚,奥匈帝国坚持准许其独立成为王国,借以阻止塞尔维亚将势力扩展到亚得里亚海。

【大日耳曼主义和大斯拉夫主义的暗斗】在这些五花八门的明争之下,还有两大民族主义的暗斗,就是现代史上所谓的“大日耳曼主义”和“大斯拉夫主义”。这两种主义的首脑分别为德国和俄国,它们的帮手分别为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它们斗争的场所为巴尔干半岛。所以20世纪初,欧洲的国际形势中除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对垒之外,还有两大民族主义的争雄。

【(一)俄奥争雄】奥匈帝国在欧洲本是一个民族最为复杂的国家,境内除日耳曼人和黄种的马扎尔人外,要数斯拉夫人最多。因此自19世纪时俄国人以斯拉夫族的名义,向南号召巴尔干半岛上土耳其属地的人民以来,奥匈帝国就大感不安,屡次设法阻止这种大斯拉夫主义的实现。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频频失利,都是因为受到了奥匈帝国的影响。而且奥匈帝国多是日耳曼人和马扎尔人,他们对于北部的捷克斯洛伐克人和南部的南斯拉夫人不免进行压迫,引起后者的不满。后来奥匈帝国因为受到德国的援助而态度更加强硬,俄国也向塞尔维亚人和南斯拉夫人表达同族的感情,双方的旗帜日益鲜明。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州以后,德国公然宣布愿鼎力相助。俄国对这两州虽然抱有种族上的同情,但有心无力,只好袖手旁观。

【(二)奥塞争雄】在塞尔维亚人看来,奥匈帝国的这次举动,不但公然压迫他们的同胞,而且大有置塞尔维亚于死地的意思,因为此后塞尔维亚的国境不但没有到达海上的希望,它的物产要想输出国外亦不得不经过敌境的多瑙河。它岂不是要变成奥匈帝国的属地?当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结束时,塞尔维亚的领土虽然因获胜而大有增加,但是通海的希望又因为阿尔巴尼亚的独立而不能实现,所以它对奥匈帝国的阻止极为不满。奥匈帝国则以为,塞尔维亚的领土既然已大增,势将实现其联合南斯拉夫人建立大规模王国的计划,奥匈帝国的南部就有了瓦解的危险,因此奥匈帝国总是竭力压制塞尔维亚的发展。

【(三)德俄争雄】德国虽然自柏林会议以来就竭力向奥匈帝国和土耳其示好,但是直到威廉二世即位以后,才有意向东方发展,尽力和土耳其交好,想利用它来壮德奥两国的声威。果然德国和土耳其的感情日趋深厚,到1899年时土耳其竟然有把直通欧亚两洲的巴格达铁路让给德国来修建的举动。英俄两国在东欧和西亚本来都有很大的利益关系,因此认为德国的这种举动明显有雄霸欧亚、打倒英俄的野心,未免欺人太甚。三国协约的成立更是刻不容缓了。同时德国也担心俄国势力借塞尔维亚而向南延伸,足以阻断巴格达铁路直通柏林的计划,因此德国就极力帮助奥匈帝国去抵制俄国和塞尔维亚的发展。

【欧洲备战益急】欧洲各国的备战到1913年更加紧急。德国先将常备军的兵额增加;法国把征兵入伍的期限由二年延长到三年;俄国把军备预算增加,并请法国名将霞飞(Joffre)代为制订改组军队的计划;奥匈帝国增强炮队的力量;英国大量扩充海军;甚至比利时也考虑到德国军队可能会通过国境而破坏中立,实行征兵制度了。

第五节 大战的爆发

【奥匈帝国皇太子被刺】就上述情形来看,世界大战的爆发早已箭在弦上。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偕其妻出游波斯尼亚,竟然被刺身亡。塞尔维亚政府曾经劝说奥匈帝国的皇太子不要出游该地,现在竟然被刺,奥匈帝国政府遂认定塞尔维亚有主使的嫌疑,要对这次暗杀事件负全部责任。

【奥匈帝国发出最后通牒】奥匈帝国乃于7月23日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限于四十八小时内同意下列条件:塞尔维亚境内的所有报纸、学校及各种团体等反对奥匈帝国的宣传,应一律禁止;凡仇视奥匈帝国的文武官吏,应一律免职;审判凶手时,应准许奥匈帝国的官员出席参加审判。塞尔维亚对于奥匈帝国的要求,除最后一条外,都予以答应,而且愿意将此事提到海牙国际法院中去公断。但是奥匈帝国以为此事关系重大,不肯同意。

【其他各国的态度】当时俄国不能对塞尔维亚坐视不管,德国又因为三国同盟关系,不得不出手帮助奥匈帝国。英法诸国的政府一方面主张把此事提到海牙法院公断,一方面又声称这是奥匈帝国一国的事情,德国不应该参与。但是德国以为事已至此,已经无法挽回,而且英法诸国又偏袒俄国,实难再忍。因此国际调解终归无效。

【各国的宣战】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正式宣战,俄国随即动员。德国亦于8月1日向俄国宣战,同时询问法国将采取何种态度,法国回答说将因自身利害关系而有所行动,于是也下了动员令。德国乃于8月3日正式向法国宣战。其实德国军队已提前一天向法国进军,并占领了中立的卢森堡。因为比利时接近法国,当天德国又向其下达通牒,要求准许德国军队借道。比利时是保持中立的国家,此时乃以中立为理由,拒绝了德国的要求。当时英国政府也向法国承诺,若德国海军南下法国,英国会协助抵抗。后来英国听到德国侵犯中立国比利时的消息,认为其违反了国际信义,乃于8月4日正式向德国宣战。8月下旬,日本亦乘机加入协约国一方,侵犯中立的中国,以武力夺取了德国在山东省的权利。土耳其则于11月初加入德奥两国的阵营。

【1914年的参战国】因此在三个月内,一方为德国、奥匈帝国和土耳其,另一方为塞尔维亚、俄国、法国、比利时、英国、蒙特尼格罗和日本七国,成相互对峙的局面。意大利虽然是德奥两国的同盟国,但因为和奥匈帝国是世仇,而且从前加入同盟国原本是受到法国的刺激所致,故借口三国同盟的宗旨在于自卫而不在于攻敌,竟然不肯参战。

【战争的责任问题】战争既然已经爆发,双方为了获得其他中立国的支持,无不尽力宣传,把战争的责任推到对手身上去。德国人说如果英国能够事先阻止俄国参战,则战争就不至于扩大,所以这次战争的爆发,完全是英国的责任。而英国人则以为他们素爱和平,如果德国不推波助澜,那么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之间的重大事件尚有调解的余地。双方的唇枪舌剑到现在还未停止。其实就19世纪时欧洲国际形势的变化来看,一方面有帝国主义的竞争,一方面又有民族主义的运动,再加上它们之间的互相利用和冲突,“战争”的形势早已形成。所以我们不能就1914年7、8月份那段时间各国的举动,来断定这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是谁。总而言之,各国都应该负有战争的责任,而根本上还是人类的同情心未能普及世界的缘故。

(1) 今称黑山。——编者注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